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李飞:情牵天山 二十载医心护边陲
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李飞:情牵天山 二十载医心护边陲
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李飞:情牵天山 二十载医心护边陲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(yuè)27日电 题:李飞:情牵天山(tiānshān) 二十载医心护边陲
在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(xībù)计划20周年之际,新疆伊犁友谊医院的(de)(de)医生李飞回到母校山东大学,欢迎刚毕业的校友奔赴广阔西部。返回工作岗位时,45岁的他再次乘坐由济南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(lièchē),感受沿途的变化。
“20年前,这一趟需要55个小时,现在缩短(suōduǎn)到约35个小时。”李飞笑着回忆,“可以说,我亲眼(qīnyǎn)见证了西部的发展。”
李飞为患者讲解病情(bìngqíng)(6月(yuè)24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
从(cóng)志愿服务到留疆工作(gōngzuò),从家乡燕赵大地到边陲天山脚下,他成为服务新疆发展的一员,也在西部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。
毕业时,李飞抱着(zhe)“出来看一看(kànyīkàn)”的心态,报名参加西部计划,来到伊犁霍城县第一人民医院。一年服务期满(qīmǎn)时,他认为“没待够”,便申请延长。
“一种被需要的(de)感觉”挥之不去,萦绕在他心头。在霍城县服务期间,李飞跟着本地(běndì)前辈走乡村、进牧区,前往偏远的冬窝子行医问诊(wènzhěn),实地了解西陲基层的医疗环境和群众的就医需求。
综合考虑事业发展前景和生活环境后,李飞于2006年底(niándǐ)考入伊犁(yīlí)友谊医院,选择留在伊犁工作。寒来暑往,他从一名耳鼻喉头颈外科医生(wàikēyīshēng),逐渐成长为科室主任,后来(hòulái)又肩负起提升全院医学质量的重任。
“这是国家的(de)医院,是老百姓的医院。”入职前的志愿服务经历,帮助李飞系正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。他和同事(tóngshì)协力提升医院服务特殊群体的能力,将友谊医院打造为(wèi)全(quán)新疆第一批“老年友善医院”,推动医院的儿科成为新疆重点专科。他还带领团队规范义诊服务,倡导(chàngdǎo)深入农牧区巡诊。
“是西部,更是伊犁(yīlí)接纳了我。”对(duì)这个既能施展医学技能,又可以收获浓浓人情味儿的平台,李飞格外珍惜(zhēnxī)。他带着这种情感投入到工作中,发挥“传帮带”作用,带过几十名(jǐshímíng)医生,帮助培养本地医学人才。
37岁的(de)医生巴合(bāhé)提江·托克吉格特在当地外科领域小有名气。他刚工作时(shí)曾跟随李飞学习半年(bànnián):“李医生和不同患者打交道的技巧,对病友们的真挚热情,让我受益匪浅。”除了像巴合提江这样的专科医生(zhuānkēyīshēng),李飞带过的更多是全科医生。他们大多已成为乡镇医院骨干,服务广大农牧民。
李飞为(wèi)患者检查身体(6月24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胡(hú)虎虎 摄
“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有(yǒu)期限,但服务行动是长期的。”2021年,在(zài)伊犁州团委等部门支持下,李飞发起(fāqǐ)成立西部计划留疆志愿者(zhìyuànzhě)伊犁服务队,搭建志愿者内部交流平台,同时团结队员持续为各族群众服务,弘扬志愿精神。队员从(cóng)最初的30多人,壮大到现在的400多人,涵盖了(le)通过各种形式扎根伊犁工作的青年人才,分布在不同县市的各行各业。
在(zài)伊犁,李飞和队友们切身体会到“双向奔赴的成就感”:蓬勃向上的青春与(yǔ)快速发展的西部“相遇”,专业所能与边陲基层所需高度契合(qìhé),足够精彩。在李飞和同事们的接续努力下,友谊医院已(yǐ)挂牌自治区级区域医疗中心,科室设置更加健全,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更强。
“我们伊犁(yīlí)好地方,直把异乡当故乡。”每到休息时间(xiūxīshíjiān),李飞总爱在六星街、喀赞其、锡伯古城等逛逛,“我总有一种冲动,想把这儿讲给外面的人听。”在同事和朋友们看来(kànlái),李飞对伊犁的文旅名片如数家珍,“讲解几乎(jīhū)达到导游的标准”。
在李飞的(de)手机里,收藏了两首歌曲。一首是“旋律响起就想跳舞”的新疆民歌,还有一首就是澎湃有力的《到西部去(qù)》。他哼起熟悉的曲调,激情不减:“在广袤的新疆,青年都(dōu)能有一番作为。”
更多精彩资讯(zīxùn)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(yāngguǎngwǎng)(yāngguǎngwǎng)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(tōngguò)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(tóusù)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(yuè)27日电 题:李飞:情牵天山(tiānshān) 二十载医心护边陲
在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(xībù)计划20周年之际,新疆伊犁友谊医院的(de)(de)医生李飞回到母校山东大学,欢迎刚毕业的校友奔赴广阔西部。返回工作岗位时,45岁的他再次乘坐由济南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(lièchē),感受沿途的变化。
“20年前,这一趟需要55个小时,现在缩短(suōduǎn)到约35个小时。”李飞笑着回忆,“可以说,我亲眼(qīnyǎn)见证了西部的发展。”
李飞为患者讲解病情(bìngqíng)(6月(yuè)24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
从(cóng)志愿服务到留疆工作(gōngzuò),从家乡燕赵大地到边陲天山脚下,他成为服务新疆发展的一员,也在西部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。
毕业时,李飞抱着(zhe)“出来看一看(kànyīkàn)”的心态,报名参加西部计划,来到伊犁霍城县第一人民医院。一年服务期满(qīmǎn)时,他认为“没待够”,便申请延长。
“一种被需要的(de)感觉”挥之不去,萦绕在他心头。在霍城县服务期间,李飞跟着本地(běndì)前辈走乡村、进牧区,前往偏远的冬窝子行医问诊(wènzhěn),实地了解西陲基层的医疗环境和群众的就医需求。
综合考虑事业发展前景和生活环境后,李飞于2006年底(niándǐ)考入伊犁(yīlí)友谊医院,选择留在伊犁工作。寒来暑往,他从一名耳鼻喉头颈外科医生(wàikēyīshēng),逐渐成长为科室主任,后来(hòulái)又肩负起提升全院医学质量的重任。
“这是国家的(de)医院,是老百姓的医院。”入职前的志愿服务经历,帮助李飞系正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。他和同事(tóngshì)协力提升医院服务特殊群体的能力,将友谊医院打造为(wèi)全(quán)新疆第一批“老年友善医院”,推动医院的儿科成为新疆重点专科。他还带领团队规范义诊服务,倡导(chàngdǎo)深入农牧区巡诊。
“是西部,更是伊犁(yīlí)接纳了我。”对(duì)这个既能施展医学技能,又可以收获浓浓人情味儿的平台,李飞格外珍惜(zhēnxī)。他带着这种情感投入到工作中,发挥“传帮带”作用,带过几十名(jǐshímíng)医生,帮助培养本地医学人才。
37岁的(de)医生巴合(bāhé)提江·托克吉格特在当地外科领域小有名气。他刚工作时(shí)曾跟随李飞学习半年(bànnián):“李医生和不同患者打交道的技巧,对病友们的真挚热情,让我受益匪浅。”除了像巴合提江这样的专科医生(zhuānkēyīshēng),李飞带过的更多是全科医生。他们大多已成为乡镇医院骨干,服务广大农牧民。
李飞为(wèi)患者检查身体(6月24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胡(hú)虎虎 摄
“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有(yǒu)期限,但服务行动是长期的。”2021年,在(zài)伊犁州团委等部门支持下,李飞发起(fāqǐ)成立西部计划留疆志愿者(zhìyuànzhě)伊犁服务队,搭建志愿者内部交流平台,同时团结队员持续为各族群众服务,弘扬志愿精神。队员从(cóng)最初的30多人,壮大到现在的400多人,涵盖了(le)通过各种形式扎根伊犁工作的青年人才,分布在不同县市的各行各业。
在(zài)伊犁,李飞和队友们切身体会到“双向奔赴的成就感”:蓬勃向上的青春与(yǔ)快速发展的西部“相遇”,专业所能与边陲基层所需高度契合(qìhé),足够精彩。在李飞和同事们的接续努力下,友谊医院已(yǐ)挂牌自治区级区域医疗中心,科室设置更加健全,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更强。
“我们伊犁(yīlí)好地方,直把异乡当故乡。”每到休息时间(xiūxīshíjiān),李飞总爱在六星街、喀赞其、锡伯古城等逛逛,“我总有一种冲动,想把这儿讲给外面的人听。”在同事和朋友们看来(kànlái),李飞对伊犁的文旅名片如数家珍,“讲解几乎(jīhū)达到导游的标准”。
在李飞的(de)手机里,收藏了两首歌曲。一首是“旋律响起就想跳舞”的新疆民歌,还有一首就是澎湃有力的《到西部去(qù)》。他哼起熟悉的曲调,激情不减:“在广袤的新疆,青年都(dōu)能有一番作为。”
更多精彩资讯(zīxùn)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(yāngguǎngwǎng)(yāngguǎngwǎng)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(tōngguò)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(tóusù)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